我曾經把自己稱作是看房團的。
每到一處,有名人富賈,奢門大戶,只要有可參觀的歷史遺留,我都不會錯過。往往,一座老宅,一個院落,就是一段或美麗、或悲傷的故事,它的繁盛與沒落,也是一個家族的權力與財富的興衰過程。無一例外,很多這樣的建筑都是集當時當地的財富、文化和工藝之大成,是歷史煙云逝去之后留給后人的文化藝術之瑰寶。
建水,名氣不大,與全國高速發展的一二三線城市相比,甚至有些落后。不過,也許得益于這種發展的緩慢與地理位置的偏遠,才可以留有今天游客踏上古城那踩得發亮的石板路上的感受——在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來時的路依稀可見。
在滇南地區,在長達七個世紀的歲月里,建水作為滇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宗教中心,曾經是中原文化與西南邊陲文化的交匯點和大舞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文環境、使建水具有建筑美學上的先天優勢:融會貫通,不拘一格。
體現在朱家花園上,就是它的裝飾、它的色彩運用:它不像江南私家園林一樣,由于受到嚴格控制,采用的木雕裝飾都比較素雅,而是把宮廷中的彩繪裝飾自在地運用于民宅之中。那深藍、深綠、朱紅、金色的彩繪搭配,讓整個花園既氣派又溫馨。在傳統的民宅裝飾中這種創新和大膽極為亮眼。
我到建水的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去逛朱家花園。走過兩條街,就是翰林路。路上有我喜歡的古城早上的靜謐。街和巷子都沒有游人,早起的居民幾十年如一日地按時間的節奏打理著自己的日常。街道兩邊,古樹?籠,只有樹葉的縫隙泄漏幾點遮不住的光影。
我買了門票走進園林,花園里一個游客也沒有,幾名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在忙著擦拭古屋里大大小小的臺案。
這是一個迷宮一般的建筑群落。主體建筑“縱三橫四”,為建水傳統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并列聯排建筑群。據說這樣的建筑風水上聚財阻鬼,同時使人獲得視覺上美的享受,經年累月,層層疊疊,廊前屋后,別有意趣。
古建看得多了,心里期待就會變高,進院時我也并沒有感覺到多少震撼。然而,才走了兩進,我就開始迷路。在工作人員的指點下,走過了幾間,又開始迷路。后來才知道,迷一樣的結構,也是朱家花園的一大特色。
早晨的光線既飽滿又柔和,花園廳堂的門都開著,光線穿過窗欞門楣,從前園射向后院,與盛開著的梅花的暗香一起穿堂過室,使這早已家道敗落的古老宅院顯得不那么寥落。
在某一個堂前回轉之間,我很快明白了這座宅院的獨特之處:有窗和門的地方,就有詩和畫。每扇窗的兩邊都是一詩一畫,有多少門窗就有多少名家詩畫。在這座園林里,商人富賈的驕奢榮華是通過文人雅士的詩詞書畫表現出來。一道門、一道窗欞、一塊檐板,都精雕細琢;詩詞,格言都精挑細選;彩繪圖案都精美絕綸。生活在這樣一個園子里,房前檐下,耳濡目染。無時無刻都在提醒后代,要注重文化,注重人,注重美。
值得一提的是,朱氏家族宗祠的水上戲臺的名字:小鵝湖。小小的臺前水池,是以朱熹江西鵝湖書院講學的經歷題名以示敬意,同時將同姓人家的《朱子家訓》刻上板壁,作為治家格言,教導后代。
掙錢和讀書,銅臭和墨香,就這樣在一座私家園林中,在時間的光影中,渾然天成
我喜歡這座園林,緊致,闊綽,意蘊寬廣,哪怕只有一個人,都不會感到冷清和蕭索,目光所及,那些畫、那些詩,都可以引人無限遐思,促使人不斷精進。在這里,總有那么一個字,一塊雕警醒人認字少,學問少。會提醒人珍惜時間,不能讓日轉星移的好時光白白流過。即使在在今天,這些裝飾看起來也不過時,或許還有些時尚,看著它們,只會讓我感到前人精神層面的豐盈,并不會引起我多少對歲月的慨嘆和物是人非的蒼涼與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