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彝寨”神秘面紗 探尋開遠皮坡村的百年守望
紅河傳媒公司,紅河會展策劃, 紅河商務會展 ,紅河年會策劃
皮坡村是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神秘古樸彝族村寨,地處開遠市東山大黑山南北并列山脈,石牙地貌,坡勢向北傾斜。距離開遠城區32公里。
(遠眺皮坡村)
目前,開遠市推出“皮坡村—茶馬古道—大黑山—知花小鎮—鏡湖休閑園”鄉村文化旅游線路,開展彝族仆拉非遺民間文化項目演藝,持續弘揚本地特色少數民族文化,打造“文化之旅”精品線路。
(皮坡村彝族歌舞表演)
皮坡村將要揭開神秘的面紗,向世人展示它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皮坡村歡慶彝族火把節)
古道悠悠 歷史厚重
初見皮坡,神秘、古樸、悠遠、美麗的字眼從腦海里跳出來。樹繞村莊,水滿龍潭。村子周圍,水冬瓜林、核桃林漫山遍野。幽靜的龍潭,水汩汩流出,沿著曲折蜿蜒的河道,流向遠方。
村頭,保存完好的清代碑刻,碑刻內容有古代衙門廉政除弊政策、體恤民困的條文;有約束村民的村規民約,及封山育林、禁止燒炭之類保護生態的條文。
(皮坡村古界碑 )
村旁,開化府古驛道遺址尚存,一條石板鋪就的古驛道,東西向從皮坡村旁悠悠穿過,東向文山而去,西向個舊、蒙自而去?;秀遍g,清脆的馬鈴聲和馬鍋頭的吆喝聲在腦間不時回響,隨著山風悠悠傳開,不絕于耳。
(皮坡村古驛道遺址)
百年“石頭寨” 溫暖的家園
2005年,皮坡石房子被公布為紅河州傳統建筑保護項目,2007年,被列入紅河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皮坡村建蓋石頭房子的師傅李保昌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皮坡村石房子)
埋藏地下的天然石材,是大自然對世代皮坡人的恩賜。海拔2170米,年平均氣溫15℃的皮坡村天氣寒冷,如何建造遮風擋雨的房子,并沒有難倒勤勞的皮坡村彝族先民。他們就地取材,發揮集體的智慧,在他們手里,石材變成了一間間石頭房子,守護著一代代村民。
(石房子的守望)
建造過程中,將石塊劃成厚5至7公分,筑屋、圍墻、鋪路、豬食盆、雞圈、水缸、碼地埂都是用石板壘砌或鋪成,不用任何填充料勾縫,只在屋內用灶灰和泥抹滑石墻墻面;石房內部用穿斗式抬梁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高約5米為兩層,上層堆放糧食,底層明間作堂屋,兩邊作臥室。石房子保溫性能好,冬暖夏涼,堅固牢實,防火防濕。皮坡村變成一個名符其實的“石頭寨”。
彝文傳承 任重道遠
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魅力開遠”欄目中,有一個鏡頭:一個老人頭戴牛皮帽,口中念念有詞,隨即展現出一卷彝文經書……
(李才保展示彝族經文)
這個老人叫李才保,是開遠市精通彝族文字的人。
上世紀70年代,彝族青年李才保在石房子里成為老畢摩(一種專門替人禮贊、祈福、祭祀的祭師)李福開的徒弟,接過了彝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成為畢摩后,李才保挑選了8名徒弟,每到秋后農閑時,按照一期45個晚上學習的規矩,開始教徒弟學習彝文經書。
為了更好地開展彝文傳承工作,市文化部門派李才保和徒弟到紅河州民族研究所參加培訓班學習彝文。開遠彝族學會來到村里,跟老人學習彝文。當地政府在皮坡村修建了村文化活動室兼彝族文化傳習所,用于傳承彝文、祭祀文化。傳習所展出了部分彝族生產生活用具。
(開遠市彝族學會跟李才保學習彝文)
2020年2月,老人故去。如今,他的徒弟在彝族文化傳習所里,繼續著他未走完的路。
皮坡村的味道? 回味悠長
龍潭旁的百年山楂樹蒼勁有力、枝葉茂盛。每到村口山楂紅,大孩子爬到樹上摘山楂,樹下,小一點的孩子等著撿搖落的山楂。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留下唇齒之間的酸甜。
(百年山楂樹 )
傍晚,石房子外細雨綿綿,冷風凌冽。彝家少女坐在火塘邊,拿著散發著熱氣的苦蕎粑粑,蘸上父親從山上采回來的蜂蜜,吃上一口,饑餓的感覺一掃而光??嗍w是彝族心目中的五谷之王,做成苦蕎粑粑后,或蒸或烤,趁熱吃酥軟清香,冷后吃潤口回甜?;鹛辽系耐凉蘩镏笾t豆臘肉,臘肉味香汁濃,紅豆糯潤可口,散發在空氣中的香味穿過石房子,彌漫在這個小彝村。
(石房子手繪)
一代代皮坡村人,在傳統的味道里,從步履蹣跚的孩童長成體魄強健的青年,然后漸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