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非遺|揭秘建水紫陶“明如鏡”背后的技藝
紅河非遺|揭秘建水紫陶“明如鏡”背后的技藝,打造紅河旅游特色產品:建水紫陶這么亮,是上釉了嗎?相信剛接觸建水紫陶的朋友都曾有過這個疑惑。答案當然是“沒有”,但相信還是會有朋友問,“不上釉為什么還會這么亮?”。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來說一說:建水紫陶是如何做到不上釉,卻可以達到“明如鏡”的。
建水紫陶
剛出窯爐的建水紫陶表皮粗糙、一身火氣,這時的模樣雖有原始曠達的氣質,但畢竟少了紫陶出身泥中菁華的本質。清瑩明凈、光潔幽邈、膩若綾緞的高貴品相,才是建水紫陶讓人心動的原因。如何把一個表皮粗糙的建水紫陶變得“光亮如鏡”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釉磨光”了。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最后一道工藝,亦是建水紫陶有別于其他陶瓷的重要工藝特征之一。因建水紫陶泥料無砂細膩,所以通過精細打磨可使建水紫陶明如鏡。但也因為高溫的焙燒,陶質堅硬若鐵,人工打磨異常艱難。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過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以磨桿的意志和耐力才能完成。
無釉磨光主要有三個步驟:一是去火皮。陶器燒制完成后,先將陶器置于車盤之上,用河砂填充壓實,轉動輪車盤以打磨掉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這道工藝看似簡單,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后才可以進入磨光工藝。
建水紫陶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邊河里的細沙來打磨,目的是將去火皮過程中的劃痕全部打磨掉。經過打磨,陶器的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逐漸清晰起來,一改剛出窯時的粗糙,顯現出溫潤的質感,為下一步的拋光作好準備。
建水紫陶
三是拋光。拋光的材料多是產自建水的細膩鵝卵石,將鵝卵石緊壓在堅硬的陶體表面,靠人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這樣的效果,其他陶瓷產地是用釉料來實現的。
建水紫陶
根據不同光澤度,建水紫陶磨光分為:鏡光、亮光、啞光和磨砂四種效果。這種分類是對陶器器表光亮程度進行的藝術劃分,之間沒有雅俗的區分。不同磨光類型的選擇,是紫陶作品藝術效果和作者個性特征把握控制的結果。